中原翰墨之盛,早已彪炳书史。被称为楷书之祖的钟繇、笔法之祖的蔡邕以及北方书圣郑道昭,皆名隶中州。阮元谓:“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隋唐以往,南派盛行,北派古法遂至湮没无闻。然而历史总是公正的。千年之后,北派书法的艺术价值得以重新为书界所发现开掘,并迅速形成和南派书风并峙的碑派书风。耐人寻味的是,为北派书风大声疾呼的,恰是一位南方学者——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先生。可知中华文化原不分南北西东,各地域的不同风格,在中华文明的总体精神下,终于会走向融合。
书法家方思文先生,是这种文化融合的当代见证者和实践者。方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处于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融会地带。他在河南省直机关工作,艺术上自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其书风基本上是中原风格,然而近二十余年来,他又主要工作和生活在广东,其思想和艺术风格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南方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他的书法艺术风格中都有鲜明的表现。
方思文先生幼年习书,在启蒙老师的指导下,他遍临了古代许多著名法帖,至今临书不辍,在技法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他的艺术思想也逐渐成熟。和中原书风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方思文也选择了以碑派风格为主的艺术方向。多年来,他在北碑、隶书、汉简方面下过很深的功夫,其隶书迭宕轻灵,飘逸洒脱,又不失沉稳厚重,颇有《史晨碑》、《朝侯小子残碑》的韵味。碑体楷书朴拙古雅,峻宕灵动,把《张猛龙》、《郑文公》和一些墓志的风格融会贯通,并能很好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方思文先生临习古人,不是一味照猫画虎。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追求。作为一个长期在南方工作的河南人,广博的见闻和开放的思维使他的艺术风格表现出广采博收的鲜明特点。比如其隶书,在厚重沉稳的基调上更多地表现出活泼和灵动,有鲜明的书写意味。古代传下来的隶书文本多是镌刻的作品,现代有见地的书家在摹写中往往致力于避开镌刻效果,表现书写意味。在这方面许多人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代名家张海先生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方思文先生在这方面的努力,也为隶书的书写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方思文先生又在行草书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思文先生有临习碑书的扎实功底,用笔技巧娴熟。他基本上以中锋为主,如锥画沙、郁勃沉雄,力透纸背。时以侧锋方笔加以调剂,线条既圆劲融畅,又斩截有力。思文之行草书以碑体的厚重雄健为基调,同时吸取帖派用笔的提按变化,从而使其笔下的线条语言十分丰富。
思文的草书,取法怀素,用笔圆劲畅达,坚浑恣肆。其中又吸收黄庭坚、祝允明等人的笔法,在快速的运笔中加入较丰富的提按变化,使画面显得更加丰富。思文的草书,于牵连映带方面非常讲究,有些地方差不多整行运用牵丝技法,字字相连,隔行不断,通篇一气呵成,具有非常完整的艺术效果。
方思文先生是一位思想开放的艺术家,其作品无论用笔、结体和章法,都不是死守一种模式。就章法而言,其作品有的通篇一体,有的散如繁星,有的如士兵列阵整齐划一,有的驰情任性随手挥洒,其章法形式与整体风格非常协调。
思文又是一个艺术上的多面手,他涉猎广泛,诸体皆能。对于各种书体、各种形式他都尝试以自己的理解把它演绎出来。当今书坛,单打一的多,诸体兼擅的少。思文在书法艺术的园地里耕耘多年,基本功扎实,所以才有多方面的才能和修养。比如他的一些大幅作品,字大如盘,气势磅礴,笔力扛鼎,而其小字作品也很精到。他在八行笺上写的小楷,用笔流畅,提按细腻,书风萧散活泼,很见功底。又比如他除了写隶书,对汉简也有涉猎。虽然其汉简作品还稍嫌粗率,但其在艺术上广收博采的开放态度是很值得学习的。
窃以为在方思文的各种书体中,碑体楷书和行书写的最好。其碑体书沉雄古厚,顿挫有致,骨力雄强,血肉丰美;其行书潇散逸宕,用笔多变。其次是隶书和草书。思文先生长期在南方工作,其艺术活动也以南方为主,但他对中原书风的发展走势始终是关注的。当代的艺术发展,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格局,思文先生更以其艺术实践,使中原雄风南浸古粤,在南北艺术风格的交流融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戊子季春于中州佩韦斋(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