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不可分的产业关联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苍白的,缺乏持续动力。旅游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市场和消费能力;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激发出强烈的旅游动机,创造巨大的增值服务空间。处理好旅游与文化协调发展关系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
一、我省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我省是文化资源大省,发展文化旅游潜力巨大。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文化资源,对于旅游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省是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居全国前列。全省现已查明的各类文物点约3万处,其中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约400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八大古都,我省居其四,全省有8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文物藏品约130万件,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
(二)我省是文学大省,李准、姚雪垠等老一辈文学家早已蜚声中外,以二月河、李佩甫、阎连科、刘庆邦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学作家群,具有较强的创作实力,在全国被誉为“文学豫军”。
(三)我省是戏剧大省,豫剧、曲剧、越调等20多个剧种仍然活跃在城乡舞台上。这些剧种带着浓郁的中原特色,热烈豪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尤其是豫剧《花木兰》、《朝阳沟》、《香魂女》、《程婴救孤》等,在舞台上久演不衰,在全国广为流传。河南戏剧界也因此涌现出了很多艺术大家,如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马金凤等,都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
(四)我省是书法绘画大省,陈天然、张海等书画家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中原书风”独具风格。甲骨文、龙门二十品以及唐碑汉隶等古代书法珍品,郑州、开封、安阳等地的现代书法群体,洛阳等地的现代绘画以及朱仙镇年画、安阳民间绘画等,多姿多彩,颇受欢迎。
(五)我省是民族民间文化大省,全省有“全国民间艺术之乡”14个,“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30个,河南坠子、少林武功、太极拳、马街书会以及民家社火、民间工艺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二、对大力发展河南文化旅游的思考与建议
(一)搞好文化旅游发展的规划。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规划先行。规划好,才能发展好。要在尊重历史和现实、坚持科学客观的基本原则下,采用资料查阅、实地勘察、座
谈走访等方法,全面摸清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性质、分布、价值、存在环境、利用现状、开发条件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通过对全省城乡各地文化旅游资源的种类、性质、现状、特色及开发价值、市场前景等因素的全面分析和评价,作出系统的关于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产品和市场营销、设施和服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对若干年内的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布局作出合理安排,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景点的有序开发、市场潜力的充分挖掘、产业的品质提升。
能不能搞好蓝图规划,定位很关键,小至一处景点,大到一座城市,概莫能外。如河南商丘古城围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来确立形象定位,突出了水中城、八卦城和城摞城的古意风貌,以“中原瑰宝”的人文美景来展示古城风采。新安地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热线上,编制规划突出了超前性、科学性和生态性。郑州市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由上海同济大学城市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院编制的,他们组成了以国内知名专家、教授领衔的若干个专题组,并邀请国外专家以及国内大型旅行社高级专业人员加盟,形成了多学科、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力量,规划文本全面系统、清晰直观,对整体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导向。
(二)发展文化旅游要突出发挥我省文物、戏剧、少林武术等特色资源优势。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文物大省和戏剧大省。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思想家老子、庄子、科学家张衡、文学家韩愈、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等千余名载入青史的杰出人物。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佛教祖庭白马寺;有名扬四海的少林武术发源地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拥有众多精美的石刻艺术作品,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我省戏剧、曲艺、杂技等艺术品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要将这些宝贵的资源,通过与旅游的结合,把我省文化旅游的特色和优势展现出来,让“古”的今起来,让“死”的活起来,让“高雅”的走出来,提高旅游项目的文化附加值,改变“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旅游枯燥现象。
(三)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必须不断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平。我省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优势,占旅游产业的比重很大,是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同其它产业一样,文化旅游也要把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作为做强做大的重要一环。没有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文化旅游就很难做强做大。根据河南实际,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文化旅游研究,努力为做强做大文化旅游提供先期技术支持。建立文化旅游研发中心,对如何挖掘景区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位;如何提高文化旅游的创新能力,加快现代科技在文化旅游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如何完善旅游市场的游戏规则;如何搞好旅游行业的资本运作,壮大文化旅游企业的竞争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突出艺术性、纪念性、收藏性、实用性,切实搞好旅游产品开发。产品的整体设计要新颖奇特、美观别致,同时要继承传统历史文化,体现时代特色,使其既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又给游客以美的享受。要在产品上显示旅游地的特色,以旅游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设计产品图案,尽量用当地的特产材料作原料进行生产。对一些精湛的民间工艺制作,开放工艺流程、制作现场,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吸引力,增加游客的滞留时间。
——积极开展文化下景区活动。一是组织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等多学科的专家教授,到景区进行专题调研、考察,帮助景区修改完善解说词,使导游词更具有诗意,更具吸引力。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不断提高导游和讲解员的素质,使导游词真正给游客带来美的享受。二是组织文艺工作者,到景区体验生活,举办笔会,创作出版游记、诗集、画册和张贴画。一些优秀的游记、诗词、摄影,要争取到大报大刊发表。借鉴南方一些景区的做法,把名家创作的作品结集出版,作为纪念品赠送、出售。三是组织剧团,把演出从舞台剧场延伸到景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演出。同时,聘请一些乡土人才,根据各地历史文化特点,编导一些雅俗共赏的短剧在景区演出。有条件的,拍摄电影、电视剧在景区播放,同时也制成光盘作为纪念品赠送、出售。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新闻媒体、出版部门、外宣部门、互联网等要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力争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重点是引入先进的理念,加快招商引资工作。在招商引资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好财政导向性资金和旅游国债、退耕还林、交通道路、水利建设等政策性资金。二是在符合规划的
前提下,制定优惠政策,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共同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旅游业,实现政府规划实施、行业协调管理、企业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这方面,我省有许多地方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开封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和西峡、桐柏、辉县的景区建设,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按照市场化的多元投资、股份经营的旅游开发机制运作,将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明确在所有权归国家的前提下,企业享有一定年限的开发经营权,突破了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拓宽了旅游开发的融资渠道。
(五)狠抓文化旅游政策落实和发展环境优化。对具有支撑性、示范性、导向性的重大文化旅游建设项目,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对兴办、经营文化旅游项目的单位实行税收扶持政策。鼓励扶持外资、私营、个体等不同经济成分参与发展文化旅游,并在政策上给予国办旅游企业单位同等待遇。对业绩卓越的文化旅游人才采用特殊的激励措施,对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允许有特殊才能的文化旅游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其拥有的品牌、创作成果等无形资产占有旅游企业的股份、参与收益分配。
最近,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我省文化、自然等旅游资源丰富,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培养品牌,将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并强调要继续围绕对中原历史文化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文化资源变成经济资源,变成文化产业。
河南文化与旅游的依存度很高,关联性很强,文化对旅游带动力也很大,在加快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深度挖掘我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充分发挥文化效力,重视旅游中的文化“含金量”,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这样,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展示及利用;有利于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提高旅游业的品质;有利于河南丰富的地域人文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把河南的特色文化旅游推向国内国际市场,拉动经济增长,使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河南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