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简介:李强,河南固始人,师从王学仲先生。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1985年调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任《书法家》、《书法博览》编辑,《青少年书法》主编。1991年调入河南省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第七批优秀专家。现任河南省书法院院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客座教授。发表书法论文二十万字,有专著《韩国书法丛考》问世。
□一场名为「笔尖上的中原」书法展十月底在郑州开幕,河南省书法院院长李强是这次书画展的组织者。在三十余年的时光里,这位名震中原的书法家,以灵动的内心驾驭笔尖的腾挪运转,在宣纸上游弋。墨迹生风,力透纸背,他的精气神也定格在这苍美的痕迹里。/文﹕胡兆锋、柳海林
李强器宇轩昂,俊朗的面神映射出理性与严谨。笔者初次与之相见,难以将他的身份与一名书法家画上等号。或许是因为他久任书法机构的领导者或组织者,神态里豪气凝聚,从而暗淡了书法家角色的文气与浪漫。
实际上,李强是中原书坛的领军人物和代表书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俊杰认为,李强以篆、隶、魏体的深入继承和创新,接过了中原书风的大旗。而《书法导报》副总编姜寿田则表示,在河南当代书坛,无论是理论抑或创作领域,李强都是无法绕开的人物。
采访话题是从李强的故乡明月拉开序幕的。今年的中秋,李强特地从郑州驱车赶至故乡固始,在九华山华阳湖畔徜徉,只为重温记忆里的故乡明月。言语之间,他的硬朗的脸上舒展开来,浮现着温柔的浅笑。笔者恍然大悟,李强的浪漫与文人情怀,其实是深藏在内心的。
初出茅庐中原大赛一鸣惊人
时光回溯至一九八四年,在张海和陈天然发起的中原书法大赛上,初出茅庐的李强如一匹黑马横空而出。这一年,他年仅二十七岁,风华正茂,英气逼人。
在此之前,李强曾沐浴故乡河南固始的书法家雷云庭先生等人的恩泽。其后进入河南大学美术系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寻遍开封城里的书法名师,获当地名师牛光甫的教诲,并幸运承蒙中国书法界大腕尉天池、费新我的指点迷津。
大学毕业之后,无论是在郑州教育局,抑或在郑州晚报担任美术编辑期间,他临池不辍。夏夜,他临摹字帖,将双脚置于水桶之中防蚊。出远门时,他将字帖剪成条状放入口袋,以备随时取出琢磨。这一期间,他还拜访了中原大家唐玉润,向其讨教书法真谛。
李强对书法的矻矻以求,最终在中原书法大赛上一鸣惊人。这是他的书法人生的第一次喷发,春风得意,自信之余甚至平添了一份自负。这次书法大赛之后,慧眼识人的张海与陈天然几番前往郑州晚报社游说,一年之后,对方勉强同意放人,如此李强得以进入河南省书协。在郑州晚报期间,曾留学苏联的总编康群颇为赏识李强,建议他放弃书法,从事美术或文字创作。然而,李强不为所动,题写「金不换」三字,示其皈依书法的心志。
高屋建瓴省书协峥嵘岁月稠
二十八岁调入河南省书协,毋庸置疑是李强命运的大转折。在中原书法的最高圣坛,李强身处其境,往来之人皆为书法名家,耳濡目染皆是艺术。他如鱼得水,内心似扬帆出海之舟的鼓胀的风帆一样饱满。他一边协助领导参与书协的日常管理工作,一边和周俊杰一道编辑书协麾下的书法杂志《书法家》和《书法博览》。忙碌之中的闲暇,他常与这位兄长一般的同仁论道,探讨当下书坛的种种问题。
在河南书协,李强与生俱来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得以施展──此后,他曾相继担任了一些官方书法机构的负责人。因为为杂志组稿,李强结识了名显中国书坛的大家。每逢出差外地,他登门拜访,由此与王学仲、沙曼翁、林散之、赵冷月等大家成为「忘年交」。这些大书法家的艺术情操与处世风范,深深感染了李强。
在接触的这些名家之中,李强最为仰慕王学仲先生,终在他的门下为徒。他告诉笔者:「我们平时注重书法技巧,而他讲的是书法理论。这对我影响很大。」此后,李强在书法与理论两条路上并驾齐驱,成为中原书坛屈指可数的复合型大家之一。
李强进入省书协之时,「八五美术新潮」汹涌澎湃,突破传统的图新变革意识在艺术领域蔓延。李强也随波逐流,他从千唐志斋的「唐宫女墓志」碑刻汲取营养,自创了风格焕然一新的行书体。
一九八八年,李强随张海和陈天然东渡日本访问。归来之后,他以这一行书形式,出版了《流行歌曲词八首字帖》书册。其时,书法家出版书册凤毛麟角,李强在中原书坛开创了先河。尤其这种行书体,为中原书坛注入了一股变革的力量,使李强在中原书坛的声望达到一个高峰。李强说,出版《流行歌曲词八首字帖》,是他的书法人生的第二次喷发。
廿年一剑文字博物馆展书法
辗转进入一九九一年,李强从河南省书协调入河南省书画院──其间曾两度出任《青少年书法》的主编。进入河南省书画院头一个十年里,他的书风逐渐变化,从楷书和行书过渡到篆书和隶书。追寻朴拙的篆隶,映射着他对书法返璞归真的追求。在这一期间,他推出了「书法新古典主义」,尝试着「摹印书法」的试验。
进入书画院之后,已是而立之年的李强对书法的领悟,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流水十年间,他在笔走龙蛇的挥动之中,将生命融入了书法的线条里。进入新的世纪,他的书法重心落点在汉篆和汉隶。
转眼又一个十年过去。经过岁月的沉淀和书法人生的磨砺,李强更加练达和深沉了。他的心逐趋宁静,一如他的书法所映射的那种安宁。
回首新世纪的十年,他曾说:「我这十多年似乎沉寂了,其实我一直没停顿地在思考,在用功,我经常仰望天空的白云和星星发呆,实际上我在沉思自己的艺术道路。」他在十多年里,整夜地临写,废寝忘食,抵达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周俊杰认为,李强创作的汉缪篆书,沉郁浑朴之中流露出一种自信;结体工稳,但变化莫测,字形时方时扁时长,写来颇为洒脱。据周俊杰所知,在此之前,尤其近百年间,并非无人尝试以汉缪篆进行书法创作,但大多是以其他书体为主的偶尔为之,像李强以数十年之功主要沉浸于此恐怕尚无先例,这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书史的超越。对于李强的隶书,周俊杰表示,他的隶书创作突破了清人多样化的风格,借鉴了草书、大篆等书体的飘逸、沉郁等特征,又赋以丰富的墨色、章法变化,将隶书创作向前推进一大步。
二零一零年十月,「河南省代表书家.李强书法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开幕式上华盖云集。这次书法展,所展示的绝大部分是李强的篆书和隶书。二十年面壁,苦心孤诣,李强说,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书法展,是他的书法人生的第三次喷发。第三次喷发,可谓积二十年之功,因而这次喷发更加耀眼夺目。
双栖人才创作与理论并驾齐驱
王学仲先生对李强的影响深远,书法理论研究贯穿了他此后的书法人生之路。李强对笔者说,他比较倾向于学术,因为长期钻研书法理论,在中原书坛比他人相对而言,走得远一些。基于在理论方面的成就,李强担任了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作为一位职业书法家和河南省书协的早期驻会者,李强几乎参与了河南早期大多重大理论活动,与周俊杰等同道中人发表轰动书坛的《论书法新古典主义》,参与组织「书法新十年论辩会」,发表了《唐宫女墓志随想录》、《中国书法新突破的可能性》、《中国书法批评范畴》、《村上三岛书法中的王铎魂》等近二十万字的理论文章。
除了论文,李强还出版了理论专著《韩国书法从考》。撰写这部著作可谓是呕心沥血,他自学韩语两年,爬梳了海量资料,最终大功告成。这一过程,所经受的艰辛、磨难和煎熬,大概唯有他自己心里清楚。李强说,如果可能,温县盟书将是他的下一个研究课题。
李强表示,书法理论研究对他的书法水平的推动不可估量,如果没有书法理论的引导,他可能一直停留在书法艺术的表面,「我现在对古人书法的欣赏,跟当初学习书法时候的感觉不一样」。
剑胆琴心爱诗词和传统文化
虽然社会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正在瓦解传统,但李强认为守望和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是在维系中国人的精神根基。对于传统文化的问题,在他看来,首先是传承,而不是创新。他说:「有些东西不需要创新,唐诗宋词不需要创新,你先坚持,创新也超不过它,只需要传承。」可以看出,李强是一位坚守传统文化的艺术家。
林散之是郭沫若推崇的书法大家,曾为李强撰写「志可断金」四字以示勉励。林散之对李强最大的影响,是古典诗词的造诣,在书坛几乎无出其右者。这对李强触动颇大,在他看来中国书法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一门与古典诗词唇齿相依的艺术,作为一名书法家,理应在古典诗词方面有所继承。
在书法创作的闲暇之余,李强研究古典诗词,经过十几年之功,出版了一本古体诗词集──《蓼华集》。这些诗词格律严谨、立意清新,反映出李强在古典诗词创作方面,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如今,中国书法家所书写的内容皆为古代诗人所创诗词,这无疑是一个缺憾。在两年前,他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所举行的「河南省代表书家.李强书法展」,所书写的诗词,皆为自己所创作。这一点,是此次书展的亮点,一时震惊了中原乃至中国书坛。
李强说,在诗词方面,自己下了不少功夫,深谙押韵平仄等方面的格律讲究。「书法家将古诗抄来抄去,有什么意思?」他认为,书法家书写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才能显示书画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