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产业网12月1日消息:中国改革开放这30多年的精神生活是动态的,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也出现了复杂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物质生活基本实现小康后,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等等灵魂,等等道德,等等文化。
一个被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是为此文化精神所化之人,其文化担承力是无与伦比的,他有远大的眼光,不会为眼前的苦难所挫折,不是一遇到困难就天地断道。
建设中原经济区,重新认识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是要以新思路谋划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努力把河南建设成为中部区域文化中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核心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的圣地、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使河南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高地和世界文明对话的平台。
1、战略提升,树立“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的新理念
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和中原崛起大业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树立“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的新理念。我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已经将文化发展提到足够高的战略位置,但与临近的陕西、山东、湖南等省相比,在文化繁荣发展上却有着明显的差距。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其次,要确保领导重视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同时,也要在组织层面尽快设定相关规章制度。
2、文化立法,建立全社会关注文化保护的氛围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已经制定了一批文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例如,200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今年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文化立法仍处于初级阶段,现有文化法规的数量、层次还不能满足现阶段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要保障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加强文化立法,例如,可由省人大出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条例》等,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细化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土地、资金、人才政策,通过立法方式管理文化领域的事务,早日使文化建设走上法治化轨道。此外,还要尽快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法》。在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保障发展力度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要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定期督导检查现行文化法律执行力及执行成果,向社会公布执行情况;更要注重建立全社会关注文化保护的氛围。
3、保护利用,挖掘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内涵
河南先后共有78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处于全国前列。要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丰厚文化资源。要赋予该项工作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同时,对一部分具有产业和市场潜力、具备经营条件的传统文化资源,要鼓励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运用市场和产业的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特别是要与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开发文化产品,拓展服务项目,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增强生机、焕发活力,实现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硬件强化,中原文化艺术学院这样的新地标和农村文化大院儿一样重要
近年来,我省先后推出了河南博物院、河南报业大厦、河南艺术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各地也相继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极大地提升了我省的整体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在未来几年里,我省应抓好中原文化艺术学院、中华姓氏博物馆、百家姓文化广场、中华姓氏树等为代表的文化设施新地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还要继续扩建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村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设施;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五大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还要加强村镇文化大院、图书室、阅报栏、广播电视网、电影放映点及农民夜校等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建成覆盖社区和乡村各个层面的文化阵地网络。要加强管理,坚决防止公共文化设施闲置浪费或被移作他用,力戒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等文化阵地变成乡村基层干部独享的娱乐场所,确保面向大众经常开放、有效开放。
5、资本运作,“看不见摸不着”的投入也要投
由于文化产业不能够短期得利,看不到明显效果,不少地方政府重视硬件的投入,却不愿意在文化上投入大量资金。首先要重新确定国有资本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投资范围,推动国有资本投资机制的改革和转变;进一步拓宽文化投融资渠道,降低投资准入门槛,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加大直接融资比例,强化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积极培育上市文化企业。其次,组建文化产业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要研究成立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中原文化产权交易所。再次,疏通间接融资渠道,强化银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此外,还要鼓励国内外社会法人和各界人士捐资兴建各类非营利的公益性文化项目等。同时,要防止文化的过度商业化或市场化,一些文化产品丝毫不考虑文化的精神属性,迎合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低层次欲望,唯利是图地攫取文化市场的超额利润,这是我们不支持的。
6、人才支撑,努力培养中原文化的“名角”
河南文化人才目前存在“三缺”,一是拔尖人才缺,具有全国影响乃至国际影响的人凤毛麟角。二是高层次、懂管理的文化管理人才缺,文化职业经营人才缺。三是青年人才缺,存在人才“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要做好文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必须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实践锻炼,使文化工作者尽快成长、成熟、成才。第一,努力培养中原文化的“名角”,实施河南文化名人名家培育工程,塑造文化领军人物,造就更多的名人大家,让二月河、张海、王立群、李树建、李佩甫等名家大师在河南真正发挥引领作用。第二,要广泛凝聚人才,完善文化人才流动、使用、激励等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优秀文化人才来河南建功立业。我省在整个大的氛围上,还没有真正在文化领域营造出有利于人才成长,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第三,对于人才而言,工作条件和物质待遇是重要的,但关键是要改变“不得志”的处境,营造人才有为有位的文化生态氛围。
7、科技驱动,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前不久,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调研科技工作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动力,科技创新是活力,科技创新是民生,科技创新是未来。“中国创意产业之父”厉无畏也曾作过一个生动比喻:“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在山脚下分手,到山顶再汇合,就占领了经济的制高点。”现代科技不仅是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创造文化产品最大效益的关键因素。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如《阿凡达》、《变形金刚》等,之所以能够傲视全球,就在于充分利用了高科技提供的便利,创造了美轮美奂、令人惊诧的影像世界。近年来,我省在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像《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精品演艺剧目都增加了现代科技元素,河南手机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主流媒体,三维动画《独脚乐园》、《小樱桃》、《小破孩》等文化产品已经和一些国家达成了版权输出协议等,实现了新的突破。
但是,从总体上看来,我省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依然偏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现代科技植入文化产品生产、文化服务的各个环节,促进文化科技成果向文化产品的转变,使技术进步与艺术的进步同步跃升。
8、文旅结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以旅游为平台,可以找到市场、扩大影响;旅游以文化为灵魂,可以丰富内容、提高质量。我省在文化旅游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河南是“中国历史的自然博物馆”,安阳的殷墟、开封的城摞城,洛阳的龙门石窟,郑州的“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在全国、全世界都是唯一的,文旅结合基础良好,同时以演出、展示等表现形式的各类文化产品加以辅助,增强其对游客所产生的吸引力,具有相当可观的发展前景。我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还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游客感知历史、领略文化、体验民俗的消费需求,以打造中原国际黄河旅游带为龙头,整合全省相对零散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最重要、最能发挥效益的文物点、旅游点串起来,推出跨越行政区划的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文化旅游产品与线路,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文旅一体产品链,打造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寻根游”、“考古游”、“休闲游”的目的地,叫响独特的卖点品牌。
9、政策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近年来,河南通过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今后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还要加大,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在制定土地征用、规费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吸引、鼓励各类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促进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久。
10、品牌打造,变“文化制造”为“文化创造”
河南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亮丽的文化品牌,在今年深圳文博会上发布的“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共有15个类型200个文化品牌入榜,前十名河南没有一个,而湖南有22个“湘”字号文化品牌上榜200强,占总数的11%。如何变“文化制造”为“文化创造”,对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当前,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努力打造与中原经济区相适应的文艺品牌体系。
要围绕黄帝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着力打造以“根”文化为代表的知名文化品牌。中原地区现代文学艺术资源丰富,中原作家群影响全国;书法艺术实力雄厚,书法艺术家的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出版传媒业拥有众多品牌,如《大河报》、《梨园春》等。豫剧是中国除京剧以外的第一大剧种,河南演艺杂技在国内外也广有市场。
我省目前已具备一批能够发展成为文化品牌的优势项目:一是中原作家群。中原作家群是当代中国文坛实力最雄厚的创作群体之一,从苏金伞、何南丁、李准到张一弓、乔典运、段荃法、田中禾、二月河、李佩甫、郑彦英、张宇,形成了中国文坛上一支活跃的中原劲旅。二是中原诗群。中国古代诗歌,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原诗歌。如今,河南诗歌军团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国诗坛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军。三是中原戏剧家群。我省目前从事戏剧工作的专业人员将近3万,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杨兰春、李树建三位艺术家先后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原戏剧家群必将有着辉煌的未来。四是中原摄影家群。河南摄影界、摄影家在中国影像界的地位、作用、成就,已具备某种榜样性、标本意义与文献典籍功能。五是中原书风。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为领军人物,王澄、王宝贵、周俊杰、李刚田、宋华平为代表组成的书法方阵,已经和正在成为我们向世人展示河南形象的一个亮丽窗口。六是中原画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谢瑞阶、丁折桂、贺志伊、周中孚、叶桐轩、李宝铎、马基光、林国选、贾慎斋、龚柯、郝石林、陈天然等,作品曾轰动全国。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谢瑞阶、王威、曹新林、李自强、方照华、马国强等为代表的中原画派画家的名字定将闪耀出灿烂的光环。七是中原学派。文艺评论“中原学派”的建构,已孕育出一批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文艺评论家,老一代如任访秋、龚依群等,中年一代有孙广举、刘思谦、鲁枢元、陈继会、耿占春、王鸿生等,年青一代如何向阳等,形成了致力于文艺评论的“中原学派”。
(作者为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